top of page

吳泥的陶塑佛菩薩

** 徐偉

吳泥是位多才多藝的陶藝家,目前與官老師學習元門太極拳,她的認真態度,讓同學非常佩服,也希望陸續看到阿泥的心得分享。
本文轉載自《人乘佛刊》32卷第2期
對了,為尊重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,
如須引用以下照片、作品,或有相關應用者,敬請告知吳泥,並註明出處。感謝!

曾經,在歷史博物館展覽中驚見一

宋朝的木雕觀音,自在閒適之美,

我初次感受溢出莊嚴後的自在美,

此不只一次買票進場朝聖。展覽結

後,此菩薩像捐贈善導寺,且在其

教歷史藝術館長期展出,我欣喜之

,數度前往瞻仰。直到現在,還是

去分清自己的感動來自藝術還是宗

教?

 

置身於佛教歷史藝術館,我複習了一堂中國佛教藝術史,再次綜覽了歷代佛像藝術的風格演進。有時我會想,如果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佛像藝術風格,那麼我們這個時代的風格是什麼呢?人乘佛刊第29卷第4期介紹了年輕藝術家林季鋒的佛像藝術,其寂靜素雅的白描佛畫,乍看古典,其實裡面也有畫家年輕心靈的投射,看他所設計的地藏菩 薩髮型,總會讓人會心微笑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認識吳泥是在她的部落格,一進去就有菩薩笑臉迎人。然後,看到她的每一尊佛菩薩都笑顏逐開、歡喜自在。部落格取名為——依舊微笑,指的就是這樣的微笑吧!那麼「依舊」呢?前面多了這兩字,似乎就有點曾經滄海的意味了。

 

古來名山僧占多,即便是現在,樂山樂水的藝術家也懂得尋覓好山好水。約好拜訪的當天,我們來到新竹的峨眉湖,吳泥的工作室就座落在層巒疊嶂間的湖邊,有著大院落的傳統民居,圍牆外,難以發現裡面隱藏著這麼多的微笑觀音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吳泥學西畫出身,在過去一段人生試煉中,養成了堅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雕塑基礎,職場上,她曾經幫一些古董店家修復佛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像,佛家講因緣,修著修著,便與佛菩薩結了緣。喜愛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佛樂,親近佛法的她,開始自己塑佛,起初是作為憂傷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心靈的寄託,從雕塑轉為陶塑後,雖然同樣玩泥,陶的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輕巧,更靈活了佛性自在的一面,就像現在的她,早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揮別感傷,活得自在了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採訪過程中,我想起一位從事藝術的友人曾問:「我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想畫佛菩薩,但不知須要特別注意甚麼?」將此問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就教於吳泥。吳泥因此聊起她的創作:「我喜歡魏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南北朝 的高古簡約,不愛在佛菩薩的服飾作考究,太過注意細節未必有利於成就精神意境,而我比較在意精神意境的完成」這使我想起曾問過奚淞,抄經是否一定要先齋戒 沐浴?他回答說靜心就是最好的齋戒沐浴,當你坐下,一筆一筆的認真抄寫,心漸漸平靜了,就是最好的齋戒沐浴。

「當然,有時也會遭遇觀賞者 的詰疑,例如我曾創作一尊菩薩的半身像,就有人說應該做全身,半身對菩薩不敬。」吳泥說的這個經驗,讓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,由於近代中國的多難,西方考 古學家或中國的窮苦民眾,將各地廟宇文物的佛菩薩像的頭敲下來作為古董收藏或買賣,歷經此「法難」,現今我們反而在生活中看到了很多佛菩薩的頭像或半身 像,這樣的頭像或半身像原是西方人物雕塑中常見的表現形式。但,原來傳統佛像都是全身像呀!

 

接著,吳泥說了一個「流轉.聚首」

的故事,聖嚴法師的某弟子,欲將其

收藏的一尊佛頭捐贈給寺廟供奉典藏

,聖嚴法師卻希望能夠找到這尊佛頭

的出處,使古佛的莊嚴法相恢復舊觀

,經由各方線索與資料分析,確定是

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寺的東面佛,

於是展開歸還重修。這故事讓人敬佩

聖嚴師父的文化視野與使命,也是讓

人動容的一樁美事。不過吳泥卻說:

「或許是看習慣了吧,我覺得那尊佛頭很莊嚴,很美。恢復舊觀,全身完整後,反而沒那麼美了!」這讓我想起西方在米羅島上 出土的維納斯雕像,出土即少了兩手臂,為何少了手臂,至今仍然是謎,此雕像之美,曾讓許多藝術家想為其接上雙臂,但無論如何都像狗尾續貂而作罷。藝術與宗教之美,就像佛菩薩的垂目低眉或上揚嘴角,總在高妙的銜接處,讓人玩味!

 

既然微笑,就別再言語,言語文字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形容,尤其是形容一件件有關微笑的藝術品。我喜歡吳泥把她的「依舊微笑」反映在佛菩薩造像上,如果說,大殿上的佛像總是相好莊嚴,威德儀表,讓人心生敬仰。吳泥的佛菩薩造像,則歡喜自在,在自在中更顯莊嚴,我想這也是東方佛像藝術的含蓄美學,表現了一種內斂,或是情感昇華後的美感,即使微笑,也能反映出超然的寧靜。

很多年前,一行人去韓國參訪通度寺的殊眼禪師,我們在他的鷲楱庵中掛單數日,寺院內外如名士般的風流雅致,大雄寶殿卻始終大門深鎖。臨別日一早,我們去向老和尚辭行,大殿門開,他已端坐其內,一改禪者平素的詼諧和煦,盛裝隆重 地散發出德者的威儀,此時我也才發現和尚身後的佛陀與兩位菩薩塑像竟是帶有童趣的Q版風格,互換了老和尚平日的親切風趣,形成有趣的對比。那是我第一次在 如此莊嚴的大殿,如此莊嚴的場合,看到如此讓人放鬆仍不失莊嚴的佛菩薩像。看阿泥的作品,也有同樣感覺,讓我想起老禪師。或者想起老禪師時,我也會想起吳泥。

bottom of page